第一章 洛阳令
公元1**1年,李自成攻破洛阳城,其他人都忙着劫掠福王府,起义军军师、大将李岩,却在军帐中与一位道人打扮的老者畅谈,老者言之凿凿、李岩将信将疑,最后,老者要求留在军中做个军医,以验证其所言非虚,李岩同意了。
此后,老者的预言一一兑现了,农民起义军所向披靡、一路杀到北京城下、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、然而,洛阳福王府的一幕再现,李自成一入深宫不上朝,刘宗敏威逼迫明朝官员交买命钱,中下级军官则开始盘剥富户和商家……
最要命的事儿、是刘宗敏勒索钱财不成,打死了一个叫吴襄的老头,还霸占了他儿子的小妾陈圆圆,吴襄的儿子,正是大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,原本已经归顺李自成的吴三桂,半路听说后,立即返回山海关、杀死李闯派来的人,然后勾结满清铁骑入关……
刘宗敏沉溺于与陈圆圆的欢爱,拒不出兵,李自成无奈,只得“御驾亲征”,已经拥有大量美妇、金银的起义军将领,已经彻底腐化、毫无战斗力了,人数占绝对优势的起义军,在长城脚下,九门口“一片石”之战中、被吴三桂与清军打得屁滚尿流,李自成狼狈逃回了北京。
四月二十九日,大顺朝皇帝的登基大典在紫禁城武英殿举行,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.像李自成这样心情复杂地坐在龙椅上,也没有一次登基大典如此潦潦草草,三拜九叩的表面威仪背后,是一盘不堪面对的残败之局。
1**4年4月30日,李自成仓皇逃出北京,准备逃往陕西……
一日皇帝!
这是老者在洛阳城外的军营里,给李自成定的谶语。
面对一桩桩、一件件老者的谶语成真,李岩不由得不信了,他把老者请到军帐中,屏退左右,单独与老者密谈……
送走老者,李岩兴冲冲去找李自成,可任他怎么解释自己的计划,李自成似乎只想尽快退回老巢陕西,对李岩的建议不置可否,李岩只得默默退下去了。
傍晚,李自成的首席军师牛金星,邀请李岩喝酒,说是代李自成与他商议进兵洛阳的计划,李岩兴冲冲的赶了过去……
天黑前,李岩的人头,就被挂在军寨大门柱上示众了……
老者无奈夜遁……
清军骑兵一路尾随着李自成的溃军……
随着满清铁骑一路南下,远不如扬州十日、嘉定三屠闻名的洛阳之屠【注一】发生了,清兵对洛阳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……
距离洛阳城十余华里的伊水河畔,一座造型独特的《清风观》内,一个中年男子在伙房煎好自己配制的草药,端着来到了东厢房。
“恩师!该喝药了!”中年男子看着躺在床上,几日滴水未进、浊泪横流的老者,心中不忍的轻声说道,老者正是与李岩见面的那个道人。
“不必了,为师这是心病,不是药石所能医治的,为师……为师所托非人、罪孽深重呀!”老者痛苦的说道。
“恩师不要再自责了,喝了这碗药、您很快就能好起来的。”中年男子难过的说道。
“你不用说了,扶我到大殿上去!”老者脸上突然闪现了一丝血色,这把中年男子吓了一跳,精通医理的他知道,这、就是传说中的回光返照。
“师傅……”中年男子哽咽到。
“一副臭皮囊而已、不值得你伤心,可惜为师一生尊崇天道……临了、却所托非人,造成这场浩劫、致使生灵涂炭……”老者痛苦的闭上了眼睛,好一阵子才稍微平复了一些,示意中年男子扶自己起来。
中年男子见师傅态度果决,知道多说无益,于是轻轻扶他起身,两人缓步走向大殿。
《清风观》只有一个院子,师徒两人分别住在东西厢房,最令人不解的是她的大殿,正门两侧立柱上是一副字迹斑驳的对联:
上拜修灵天地
下敬养元山水
最奇特的是《清风观》大殿,不仅没有供奉任何神仙,甚至连后山墙都没有砌,在大殿里就能看到不远处的东山,还有山下蜿蜒而过的伊水河……
中年男子扶师傅坐好后,知道今天师傅肯定有极重要的事情交代,故而他跪坐在老者对面,恭恭敬敬的看着老者。
“为师说的每句话、你都要认真听,这是每代‘掌令’才能知道的秘密,为师恐怕没有气力跟你说第二遍了。”老者慈祥的看着中年男子说道。
“是!师傅!”中年男子强忍悲痛、装出一副没事儿的样子答道。
“我们《清风观》是挂着道教名义图存于世的,我们上拜天地、下敬山水,并没有供奉‘造福于民’的神仙,所以香火自然不旺,这你之前也问过,当时为师说的、都是敷衍你的。
我们其实是自然道的一个分支,与其他修习自然道法的道友不同,他们认为自然道法是天、地、人,一切都讲求顺其自然。
我们这一派认为自然道法应该是人、地、天,一切都应该以人为本,由于与主流自然道其他学派观点不同,故而被他们称为‘末学’,我们后来干脆自称‘墨学’。
因为自然道各派都以修仙为重,所以很少有介入世间纷争的。
西周末年、关中大乱,周王室在这风雨飘摇的乱世,居然还发生了内乱,同时出现了两位周王、相互征伐,假如不尽快阻止周王室内乱,周王室将彻底彻底覆灭,天下将彻底礼乐崩塌,造成纷争不断、生灵涂炭!
当时的自然道都认为这是周王室气数已尽,这是天道轮回的自然规律。
唯有我墨学‘掌令’,认为一旦周王室倾覆,中原大地将会有无数邦国相互征伐,自然道以人为本、他不忍天下生灵永遭浩劫,毅然出山,寻求破解之道。
‘掌令’历时一年有余,来到一处五龙汇聚之地,他在山巅遥望南面大河南北,,发现这是一处绝佳的洞天福地,于是他动身前往拜见当时还寄人篱下的周平王,受到周平王的礼遇。
周平王让距离洞天福地最近的郑国郑武公、以及太卜,亲自跟随‘掌令’前往那个洞天福地堪舆,结果令所有人都大喜过望,都认为这真是一块儿龙兴之地。
于是周平王下令在此筑建王城,公元前770年,周平王正式迁都于此,史称东周。
这座城池就是洛阳!
东周迁都洛阳,使周王朝强行延续国祚515载,期间虽然也有战乱,可由于周王室的存在,至少在春秋时期、战争基本是点到为止,诸侯尚不以杀戮为能。
为了护佑东周王室,‘掌令’在邙山上开凿了一个自然洞,用洞内黑石雕刻了这枚‘洛阳令’,插于石壁上的八极阵图**,用阵法蒙蔽天道。
‘掌令’强行给周王室逆天改命,折了自己的阳寿,东周定都洛阳后、他就仙去了……他的弟子、成为自然道墨学一派的新‘掌令’,他继承了恩师‘以人为本,兼爱、非攻’的主张,广收门徒、宣传墨学思想,被后世尊称为墨子!
有心把自然道传授给黎民百姓的老子李耳,因为其众生平等、黎民百姓也可以修炼自然道法,得道者也可升仙的思想,被一直垄断通灵、升仙一途的周王室所不容,意欲加害老子,墨子救出老子将其送出了洛阳城。
墨子见周王室本已没落,在仅剩的弹丸之地上,内部依旧争权夺利、互相争斗,在方圆仅几十里的洛阳周边,居然又搞出来一个东周、一个西周……
很快,懦弱的东周王室居然承认了‘三家分晋’,将三个背叛者分封为列候,由此,春秋时期宣告结束,惨烈的战国争霸开始了……
慢刀切肉、最倒霉的是黎民百姓,墨子愤而取走了‘洛阳令’,不久、秦国灭周。
洛阳,也由此成为这个国家一个极为特殊的城市,她地处中原、乃四战之地,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场战争,洛阳都没能免于战火荼毒。
自然道墨学一直秉承‘以人为本,兼爱、非攻’的思想,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了下来……
可后来依旧有东汉、西晋、北魏、隋朝、武周等朝代在此建都,皆因自东周定都洛阳以后,洛阳地气中聚集、蕴含了苍龙复兴、振兴之火德。
西汉灭、东汉兴,
晋簒魏、仅两代,
为图强、北魏迁,
隋代周、二世亡,
周神都、还李唐……
洛阳,最适合天数未尽的王朝做复兴之都。
晋之后的南**时期,那简直就是人间地狱!
唯一一次提前结束战乱的机会,是墨学当时的‘掌令’,协助陈庆之的七千白袍军、一路杀到了洛阳,可当时的梁武帝萧衍,在统治后期已经不思进取、耽于享乐,不愿迁都到临近北齐和西魏的洛阳城,他浪费了一次龙兴的机会事小,中华大地又多了近百年的战乱,多死伤无数百姓……
大明朝这些年天灾人祸不断,百姓民不聊生、纷纷揭竿而起……
我算到李闯在北京无法立足,就想劝其手下大将李岩率领本部人马进驻洛阳,不是为了明朝和李闯,而是想尽快结束这场战乱……
吴三桂勾结满清铁骑,李闯的乌合之众果然不敌……
唉!
千算万算没想到,李岩居然固执的愚忠于李闯,还不顾我的坚决反对,跑去告诉李闯,洛阳可以让‘大顺朝’复兴,他愿意先到洛阳给李闯平定叛乱,李闯明着不置可否,却已经疑心生暗鬼了。
李闯的头号狗头军师牛金星,在北京搜刮民财时、李岩曾出面阻止他,牛金星怀恨在心,借机向李闯进谗言,诱杀了李岩……
是我辩人不明,把希望全都寄托在李岩一个人身上……
这场浩劫……我、我……”老者说到这里,再次哽咽难言、痛苦的闭上了眼睛。
“师傅!您真的不必自责……
洛阳的福王纯粹就是自己找死!
李闯兵临城下,他就是不肯拿出府库的金银激励守城士兵,结果军无斗志、被流民攻破城池,福王自己也被李闯点灯熬油了。
李岩就是在那个时期投靠的李闯,他以为李闯攻破坚城、多么英明神武,哪里知道李闯不过是运气好罢了。
之后一路攻城掠地打到北京,即有明朝援军踌躇不前的原因,也有李岩‘朝求升,暮求合,开了城门迎闯王,闯王来了不纳粮 ’的宣传之利。
刚刚打下北京,李闯等人不用心安抚百姓,却一心一意的在北京搜刮金银财宝、豪宅美女……李岩一个人又能怎样?
李闯的军队本就是流民组成的,胜、则气势如虹,败、则顷刻崩溃,李岩的两万大军,也就堪堪可以护住李闯及其掳掠的财宝、美妇。
这都是天命,您不该过分自责!”中年男子含泪苦劝到。
“是我偷懒了,早年见到李岩、就认定了他是‘天授人’,其实,天下的天授人何止一个?
现在已经造成生灵涂炭、百姓血流成河的悲剧了,我不能原谅自己!
你把双手伸出来……这是我自然道墨学一派的‘掌令’、也叫‘洛阳令’,从今日起,你就是自然道墨学一派第169代‘掌令’。
切切牢记我派的宗旨:以人为本、遵从自然,兼爱、非攻。
战乱无法避免时,就要未雨绸缪的提前寻找天授人,尽快结束战乱!
假若再出现朝代更迭、天下行将大乱的预兆,你当尽力找到一个可以让战乱尽快结束的天授人,引导他把洛阳作为根据地,协助他尽快结束战乱,让黎民百姓能少受些兵火、战乱之灾。”老者说着,把一块儿黑黝黝、泛着豪光的令牌交到中年男子手上,中年男子把双手举过头顶,郑重的给老者磕了一个头。
“当你选的天授人坐镇洛阳后,你到邙山之巅,……
记住线路、以及自然洞的开启方法了吧?
……你把‘洛阳令’**自然洞石壁上八极阵图的那个孔中,天道就会被暂时蒙蔽,历史的进程就会在关键时刻发生细微的改变……
切记,我们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以战止战,让天下尽快承平!”老者再次强调到。
“谨遵恩师法旨!”中年人郑重的说道。
“你现在还只是突破了修心境界,远未达到身心双修的境界,做事千万要小心、谨慎,我们已经很多代都是单传了。
我们自然道墨学一派,为了防止让心怀叵测的人掌握‘洛阳令’,东汉时期的‘掌令’,辅佐刘秀定都洛阳后,每代‘掌令’就都是单传了,你将来若有了道侣,你的孩子若是可造之材、他也可以继承‘掌令’之位,咱们墨学一派,毕竟出自自然道,遵循天道自然的思想,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、一定之规。”老者说道。
“是!”中年男子严肃的答道。
“这块青砖下,是本派不外传的《墨学兵法》、《山海总经》,你收好、用心学,上面都有历代‘掌令’注写的心得,结合着看,不过道法无常、也不要局限于那些注解,也许你会有更高的认知。”老者说着,指了指面前的一块儿铺地的青砖。
中年男子抬头看了一眼老者,见他示意自己动手,于是他把“洛阳令”揣进怀里,动手撬动那块儿青砖,地上的青砖铺的严丝合缝,身边也没有合适的工具,中年男子只得把右手平铺在青砖上,运用灵力增加砖与手掌间的**力,慢慢的将青砖轻轻提起……
青砖下面果然有个暗格,一个雕着古朴纹饰的木匣、静静的躺在里面,中年男子双手把木匣取了出来……
“师……”中年男子抬头看时,老者已然双目紧闭、羽化而去了……
“师……傅!”中年男子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的感情了……
中年男子按照自然道的传统,将恩师安葬在了大殿正对的那座小山上,春秋战国之前的自然道修炼者,都会在寿数将近的时候,自己选择一个荒凉无人的深山,把自己的皮囊还给大自然。
清军疯狂的屠戮、劫掠洛阳周边的百姓,跑马圈地让更多的百姓流离失所,《清风观》秉承自然道不受供奉的理念,所以香火不旺,仅靠祖传的几亩田地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,所以能救助的人十分有限。
中年男子为了救助一对儿濒临饿死的母子二人,还收留了两位带着孙子、孙女逃难的老人。
中年男人除了每天早晚修习道法,农田里的活计、依旧是他一个人操劳,不过有了两个女人,洗衣、做饭这些就不用他操心了。
两个男孩、一个女孩虽然身子骨单薄,但看起来都很有灵性,于是中年男子亲自给他们开蒙,教材就是一本《道德经》,在教他们读书的同时,他还有意引导孩子们一起修习自然道法,他决定让自然道墨学一派开枝散叶、不再单传了。
日子虽然过的清苦,但《清风观》从不缺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和欢声笑语。
单身女人的儿子跟自然道的缘法不浅,中年男子有意收其为徒,女人自然也愿意,可中年男子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,所以并没有正式收其为徒。
守孝三年届满,中年男子把大家都召集到大殿里,说是有事儿相商。
“我有意收这三个孩子为徒,不知你们意下如何?”中年男子看着大家问道。
“我愿意!”单身女人的儿子抢先答到。
“我也愿意!”两位老人的孩子也赶忙同声说道,三年相处下来,中年男子即是他们的老师,也像父辈一样关爱着他们。
“那敢情好!这俩孩子也不知道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分!”两位老人对视一眼后、感激的说道。
“谢谢道长收留犬子!”单身女人跪下说道。
“快快请起!千万不要这样!而且我的话还没说完。”中年男子探手虚扶、连忙说道。
“道长还有什么事儿吗?是不是还有什么我们不懂的规矩?”老者看着中年男子问道。
“自然道道法自然,没有任何繁文缛节,师徒完全是一种缘份、随缘而定。
只是这三个孩子,最大的今年才八岁,最小的孩子才六岁半,所以我有些顾虑。
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,而我的修行也到了云游天下的禅机,让这三个孩子跟我一起浪迹天涯……不知道你们是否放心?”中年男子看向三个大人,很认真的问道。
“没关系!这有啥不放心的!”老人痛快的答道,他们的儿子儿媳都被清兵打死了,家也被满族人圈走了,要不是中年道长收留,就算沦为乞丐、也不一定都能活到现在。
“这……”单身女人看着才七岁的孩子,多少有些不舍。
“道长一个大男人,带着这三个孩子、也太累了,道教也有夫妻共同修炼道法的、是吧?老头子!”老太婆撺掇道。
“是!我们村附近的《三清观》,就是一对道士夫妇主持着。
道长的为人、这三年你还看不清吗?
你要是不放心孩子,干脆就跟道长结成道侣,这不就两全其美了吗?”老头笑着说道。
“他爷爷!”单身女人羞臊的低下了头。
“择日不如撞日,今天咱们就把收徒、结婚两件事儿一起办了!”老太婆笑着说道。
“对对对!双喜临门啊!”老头子大笑着说道。
“什么叫双喜临门呀?”最小的小丫头问道。
“就是今天晚上有肉吃!”老头子跟孩子开了一个玩笑。
“好呀好呀!今天有肉吃喽!”两个男孩也跟着起哄到。
“婶儿……”单身女人羞红着脸跑出了大殿,老妇人急忙追了出去。
“大叔……”中年道长有些难为情的说道。
“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!
之前你在三年孝期内不便,现在,她丧夫、你未婚,而且她是多贤惠的女人,你也看得到!
这三年,你主外、她主内,我们老两口不知道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分,让你们照顾了三年……”老汉说着、声音都有些哽咽了,停顿了片刻,老人继续说道:“这件事儿就这么定了,今晚就给你们把事儿办了!
……这就是你常说的顺其自然,就这么定了!
你们谁跟爷爷去割肉打酒,去的有麦芽糖、米花团、糖葫芦!”
“我去!”、“我去!”、“我去!”,三个孩子都笑着跳了起来,这可是过年都没有的待遇……
一个月后。
一对道侣带着三个小道童,开始了云游天下的旅程……
光阴似箭。
自然道墨学一派渐渐开始壮大……
历代的新“掌令”时刻关注着天下的风云变幻,他们曾接触过洪秀全、曾国藩、左宗棠……等无数人,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天授人……
清朝同治13年三月初七(1874年4月22日),自然道墨学派第175代“掌令”正在坐观天象,突然,他从《清风观》大殿内看到,天上的紫微星明灭不定,既不是帝星陨落之兆、也不似紫微下凡的星象……
